顧問觀點|GPA 4.42 / SAT 1590 卻被 16 所大學拒絕
上週在家長圈裡最火熱的話題是:一位加州矽谷 Palo Alto 傳統名校 Gunn High School(全加州公立高中排名#3)的華裔學霸 Stanley Zhong ,擁有GPA 4.42 / SAT 1590 的頂尖成績,卻被16所大學拒絕,震驚了美國媒體。不僅是史丹佛、UC Berkeley、UCLA、及長春藤旗下大學等最頂尖名校拒絕了 Stanley 的入學申請,全美排名並列#28 的 UCSD 和 UC Davis、#40 名的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華大),甚至連未列入全美排名的區域型大學 Cal Poly,也都拒絕了這位學生。最終錄取 Stanley 的學校僅有排名 #32 的 UT Austin(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及#60 的馬里蘭大學(College Park分校)。
(資料來源:YouTube 訪談影片截圖)
通過媒體揭露的資訊,我們可以瞭解,這位Stanley同學不只是學霸,課外活動也不錯,包含了含金量高的 Google Code Jam Semi-Finalist; MIT Battle Code, 2nd Place Global High School Division,他在10 年級的時候還自己創了一間名為 「Rabbit Sign」電子簽名商業新創公司。
此外,Stanley 在接受美國ABC電視台王牌主播 Kristen Sze 受訪時口條清晰、大方得體,的確是個人才。而 Stanley 能被 Google 錄取為 L4 工程師,也證明了他的確有其過人之處(雖然有點像高中生直接進 NBA 打職業籃球,是否真的對這個學生是好事,其實見仁見智)。即使但竟面試工作與申請大學所需要的條件不能視為一談,但 Stanley 被16所大學拒絕,還是令許多人驚訝。
(資料來源:YouTube 訪談影片截圖)
有興趣的家長可以至以下連結觀看訪談影片:
讓許多家長滿頭問號的是,既然 Stanley 條件這麼頂尖,為何還會被那麼多學校拒絕,其中甚至抱括美國排名百大中的中段的學校?這些學校不應該是保底的學校嗎?
網路上不例外地也有非常多眾說紛紜的臆測,大多是以下這幾項:
- 排名中段的學校的招生官可能會認為,條件過好的申請者只是把該校當成保底校,錄取了也有極高的機率不會報到,因此直接拒絕了 Stanley?(事實上,#32的 UT Austin 與#60 U Maryland 也有錄取 Stanley)
- Stanley 就讀的美國高中是矽谷頂尖公立高中,該校優秀學生太多,導致 Stanley 的 GPA 在該校同儕中不算頂尖?(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美國大學招生官並不使用GPA 作為篩選同校申請者的政策)
- 推薦信老師把推薦信寫得不夠好?(但不需要提交推薦信的 UC 加州大學旗下各校,也拒了 Stanley )
- Stanley 的申請文書(Essay)撰寫不夠好?(但大學讀 UC Berkeley 的主播 Kristen Sze 閱讀過後也覺得沒有問題)
- Stanley 面試表現欠佳?(但 Stanley 在接受電視台專訪時表現非常穩健)
當然,上述這些都可能是Stanley被多個學校拒絕的原因之一,畢竟每個學校招生官篩選申請者時,看的特質都不一樣。
身為 UCLA 的前招生官,也曾為美國新英格蘭招生官協會成員,我對美國大學招生官審核申請者的方法和邏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我想藉此新聞事件向跟各位家長們分享的,是華人家長在申請評估中普遍還不太熟悉的兩個項目: 1. 討喜度; 2. 過度包裝
-
討喜度(likability):意思是招生官是否打心底喜歡這個申請者。討喜度雖然很主觀,但卻是每個學校招生官做最後決定的主要方式。不管是書面還是面對面,我們招生官常在華裔學生身上看到過於積極想要表現成熟專業的樣貌,而這種樣貌很容易導致高冷的距離感,令招生官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缺乏青少年有的純真率直與熱忱,導致招生官感受不到申請者的真心與真性情。招生官普遍認為,真正成熟的申請者,是不會讓成熟專業妥協率直與熱忱的。
- 過度包裝(Over-Packaging),也就是無法讓招生官確認是學生自己做的。雖然我不能說問題就一定出在他 10年級就創立的新創公司 Rabbit Sign ,但我直覺這項活動似乎過度包裝。學生被問到 Rabbit Sign 時的陳述很可能較為生硬,而孩子若在文書中把父親的工程師背景著力太深,恐怕會讓評審心裡覺得孩子的創業經歷不夠實在。我並不是說Stanley的創業經歷得到了過多來其父親的協助,或許這一切真的完全是這位學生自己做的,但如果招生官不相信,再厲害的項目都可能成為負分。
最後,這位學生與其父親提到,許多被拒絕的家長都希望美國各大學能公開一個透明的公式說明每個孩子為何被拒絕(也有提到某些家長抱怨4.0 GPA 的孩子也被所有的 UC 學校拒絕),但討喜度跟對於過度包裝的直覺能量化嗎?不能。能公開嗎?也不能,但卻是評審最常依賴的評審手段。
像公開為何被拒絕的原因這樣的政策,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如果能有一個制度,是可以完全排除任何主觀因素,那恐怕就是亞洲的考試升學方式了。但亞洲不是也有的考試制度也令不少家長詬病,不是嗎?
結論是,如果孩子的目標是申請美國頂尖大學,儘早了解美國大學申請的遊戲規則就真的至關重要。不要只讓孩子守著量化條件,孩子有素養,有熱忱,有方向,其實是招生官對於量化條件之外,更加看重的錄取條件。